首页 > 旅游 > 正文
湖南新化正龙村:梯田深处有人家
发布日期:2019-12-03 10:53:58|来源:人民网|责任编辑:

  在山上俯瞰正龙村
  邹雅婷摄

  正龙村位于湖南省新化县水车镇紫鹊界梯田景区内,以独特的民居聚落而著名,2015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山湾里错落分布着200余栋传统民居。“这些民居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干栏式板屋风格,一般是一层半的结构,下面一层住人,上面主要用来摆放杂物和柴草。房屋建在一尺高的石板上,防潮防湿,石板悬空处可以关养鸡鸭。”正龙村支委袁中和介绍说。  沿着山路蜿蜒而上,空气随海拔升高而愈渐清冽,苍翠的树林和层层梯田如画卷般在窗外展开。车行至山腰,一座木牌坊矗立在前,上书“正龙古村”几个金色大字。村口一座风雨桥跨过小河,河畔一架水车悠悠转着,让眼前的山光水色、阡陌田野更显静谧。

  青石板老街串起一栋栋民居。每栋都有独立空间,屋前屋后种果蔬、风景树等。村中心多为一字型建筑,与山地地形和梯田走向契合。村落周围空间更大,房屋多为L型和三面围合型。

  跟随袁中和的脚步走过老街,来到袁氏祭室。这栋两层的木屋有着100多年历史,屋顶铺着青瓦,屋檐下挂着几只红灯笼,古朴而又大气。袁中和介绍,这里最初是袁氏家族祠堂,后来辟为私塾,新中国成立后曾是村部和正龙学校所在地。近年随着寻根问祖的传统文化复兴,又恢复为祭室,每年清明都有许多袁氏后人赶来祭祖。

  老屋厅堂为祭祖祠堂,东厢房2015年改造成紫鹊界农耕文化博物馆。紫鹊界梯田是中国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里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室内陈列着传统的农耕用具、旧式家具、生活用品等,如犁耙、水车、打糍粑工具、杉木鎏金脸盆架、婚礼抬花、傩戏面具等,展现了紫鹊界传统农耕生活的方方面面。

  沿着狭窄的楼梯爬上二楼,有一间书房兼卧室,曾是私塾老师住所。袁中和告诉记者,毛泽东的老师袁吉六曾在这里任教,屋里的雕花木床和书桌椅都是他用过的。

  离开袁氏祭室,走进一家小院,院门上挂着“正龙石磨豆腐坊”牌匾。院子里有4台石磨,屋子外墙贴着传统豆腐制作工艺流程图。豆腐坊老板袁海清60多岁,做豆腐已经做了三四十年。以前是挑着担子走村串户,2016年在自家院里开起了豆腐坊。

  随着紫鹊界旅游兴起,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在他家品尝、购买手工制作的豆腐,兴致勃勃体验磨豆腐的工序。“前年有一批外国留学生来参观,100多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把小院挤得满满当当。”生意兴隆,袁海清却也有自己的烦恼。做豆腐是个细致活,费时费力,需要提前准备。“豆腐打早了就酸了,客人来的时间又不固定。有个旅游团说12点要来,现在还没到呢。”

  已过晌午,桂花园客栈里吃饭的客人依然不少。客栈主人罗焱华一边招呼用餐,一边接待住宿,忙得不亦乐乎。“前年秋天开始办‘农家乐’,以前只是做饭,这栋新房建好后,又能吃饭又能住宿。”4层的红砖楼房,一层作为餐厅,楼上办成民宿,每间房窗明几净,设施俱全。“去年盈利近20万元,今年生意更好,可能有30多万元吧。”谈起收入的增长,罗焱华脸上绽开笑容。

  傍晚时分,古戏台前的长廊热闹起来,正龙村“长龙宴”即将开席。长廊下,一张张方桌连接成约150米的长桌,来自天南地北的客人们毗邻而坐,相互攀谈。身着苗族服饰的姑娘唱着清亮的梅山山歌,一桌桌为客人敬酒。三合汤、水晶鱼冻、穇子粑蒸鸡等地方特色菜肴一道道上桌,客人们箸动不止,笑声不绝。

  长龙宴过后,古戏台上演民俗晚会。一个多小时的晚会包含山歌、砍柴舞、梅山武术、戏曲等节目,由“80后”罗斌二整体策划。“20多人参加演出,大部分为本地村民。演出酬劳很少,服装都是自费购买,大家就是图个乐子,为村里发展旅游做贡献。”罗斌二说。

  63岁的李运贞在晚会上表演了好几个节目。“我喜欢文艺活动,村里组织的各种演出我都参加过。从前我们在山上砍柴时唱老山歌,现在跟着老师学新山歌,更好听,更合年轻人的口味。”

  正龙村办了山歌传习所,周末请非遗传承人教村民唱山歌,罗斌二就是老师之一。“每次有几十个人参加,从五六岁的孩子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有。”记者问他为什么选择回到乡村,他想了想说:“村里请我来办节目,我也喜欢这里。希望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希望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