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 > 正文
西山科技:“一根筋”搞自主研发
发布日期:2019-11-12 16:01:13|来源:东方财富网|责任编辑:

  企业名片

  重庆西山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数字化微创外科手术设备及耗材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围绕“动力手术工具开拓者”“微创手术产品解决方案提供者”的定位,先后开展手术引导类产品、手术工具类产品等多种微创医疗器械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火炬计划等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

  创新感悟

  核心技术买不来,也“山寨”不来,只能走自主创新之路,只能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去获得。

  2019年4月26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忠诚楼报告厅内,重庆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西山科技”)与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医师培训学院联手打造的我国首个“微创手术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中心”正式挂牌。

  集中了全国优质医疗资源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为何会选择与一家重庆企业合作?

  “西山科技的动力系统、内窥镜等微创手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培训学院院长、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张亚卓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因“追星”进入医疗器械行业

  说起与医疗器械行业的缘分,西山科技董事长郭毅军笑称:是“追星”的结果。

  1987年,郭毅军从重庆大学采矿工程系矿山工程物理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省徐州煤炭工业学校教书。

  然而,捧着铁饭碗的郭毅军并不“安分”,他渴望走得更远、站得更高。

  彼时,国内生物工程兴起,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在国内声名鹊起。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吴云鹏更是在国内外极具声誉,不少人慕名前去求学。

  “我也是吴院长的‘粉丝’,那时虽然对生物工程专业不甚了解,但冲着吴院长,就想考取他的研究生。”郭毅军说。

  确立目标后,郭毅军一边教书,一边准备考研,并于1990年成功考入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虽然最终遗憾没能成为吴院长的研究生,但却让我与医疗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硕士毕业后的郭毅军,被分配到广东一家国有医疗器械公司,负责重庆市场销售,常常广东、重庆两头跑。

  几年后,公司改制为私企,郭毅军再次不“安分”起来。他不想再给别人打工,想自己干。

  1999年12月,郭毅军正式“下海”,砸下所有积蓄进军医疗器械行业,成立了西山科技,主营医疗器械贸易。

  这时,郭毅军的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生录取通知书也到了。他想,公司如果发展得不好,大不了关了不干,博士毕业后还可以回学校当老师。于是,他给自己留了条后路,选择了一边读书一边经营企业。

  很快,郭毅军发现了问题:自己要读博,精力不可能完全投在公司经营销售上。而辛辛苦苦培养的销售人才,一旦掌握了进货和客户渠道,便会离开公司自立门户,反过来跟公司抢业务。

  “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公司没有核心产品,容易被替代。”郭毅军说,考虑到公司的长远发展,以及国产中高端医疗器械的空白,他决定自主研发产品。

  说干就干,郭毅军招聘来几个研究人员,开始搞研发。他自己则研发、管理、销售一肩挑,还要去学校上课,每天都是连轴转,基本没有休息的时间。

  “年轻的时候干什么都有冲劲,每天几头跑不休息也不觉得累。”郭毅军回忆。

  经过半年多的研发,2000年9月,西山科技成功推出了第一台自产手术动力装置产品——“DK-2000型电动开颅机”。很快,公司就接到了来自陕西的首笔订单,卖了1万余元。

  一味模仿,没有出路

  当时的研发主要是对国外产品的模仿。西山科技当时的做法是,市场上哪种产品好卖,他们就研发哪种产品。于是电动开颅机、血液流变仪、精子分析仪等多个产品都成了团队的研发对象。

  然而,现实却给他们“泼了一瓢冷水”。产品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而公司的研发人员和资金又不够,导致研发的产品质量不精。比如,血液流变仪的研发,前后耗时3年,公司先后投入200多万元,依然没有研发出过硬的产品。

  而产品领域的分散,又导致前方销售人员被分散到各个科室,无法集中火力挖掘客户。

  眼看态势不对,2004年,郭毅军毅然决定将所有资源都集中到一个“篮子”里——主攻电动开颅机。

  为何选择开颅机?郭毅军说,一方面是看到了市场上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当时电动开颅机完全依赖进口,国内技术还是空白,因此他希望能填补这一空白。

  主攻电动开颅机很快取得了不错的收益,西山科技进入快速发展,但产品过于单一又限制了公司的扩张。

  这时,郭毅军看到了微创医疗技术兴起,手术动力装置成为开展微创外科手术的关键医疗设备,他便瞄准了“动力手术工具开拓者”的定位。

  确定了定位、找准了方向,公司研发团队根据“专科专用”的产品开发思路,先后研发出系列手术动力装置产品,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骨科、耳鼻喉科、颌面外科、妇科、泌尿外科等微创外科手术中。

  目前,西山科技自主研发的微创外科医疗器械产品已达30余种,并逐步实现产业化,已在北京天坛医院、西南医院等全国3000余家大中型临床机构使用。

  产品打破国外垄断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西山科技研发出一个个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和产品。但郭毅军的目标远不止于此,他更希望能实现在国际上领先的梦想。

  这一梦想的首个突破,便是“三维刚性弯曲的高速精准无级变向磨钻技术”。

  一直以来,手术动力装置——磨钻多被用于外科脊柱手术中,但由于其直立结构,磨钻随椎间孔镜内通道进入脊柱后,受到椎间孔镜内通道直径的影响,磨钻能够移动的空间受限,导致可处理的病灶区域有限。

  2013年,郭毅军在国外参加一个学术会的时候,了解到已有外国的公司研发出一种可弯曲变向的磨钻,但由于磨头刚性不足,磨削过程施力后易产生弹跳误伤周边组织和神经的风险,医生很难把控,且磨头容易断裂,存在极大风险,因此未能被广泛应用。

  “钻头可弯曲变向,这一理念是非常先进的,如果能广泛应用到手术中,这对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极大的福音。”郭毅军认为,该技术具有极强的可行性。

  回国后,郭毅军立马召集研发人员,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研发小组,着手相关技术产品的研发。

  在研发过程中,研发小组最先采用直杆式刚性结构设计,解决了国外使用过程中的弹跳问题,但却出现磨杆断裂的情况。

  一开始,研发小组将症结归于结构模式和传动杆材料上,并尝试进行突破,但即使更换了数百种材料,仍然无法解决。

  在一次探讨中,有人提出,问题的关键或许不在于材料,而在于结构设计。“传统的刚性结构虽然硬度足够,但韧度却不够,很容易在转向时断裂。因此,我们提出尝试铰链式结构,在传动杆具备硬度的同时,增强其韧度。”郭毅军说。

  找到症结后,团队重新从结构着手进行研发。在经历500多次不断地实验、优化后,“三维刚性弯曲的高速精准无级变向磨钻技术”最终成熟。

  实验证明,该技术产品能将手术操作范围较普通磨钻提高10倍以上,可精准处理视野范围内的组织,切除效率提高100%,大大降低了因医生技能不足或误操作产生的手术风险。

  多项技术实现国有化

  “三维刚性弯曲的高速精准无级变向磨钻技术”的研发成功,奠定了西山科技在微创医疗器械研发技术领域国际领先的地位,而这也是其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技术国有化的开始。

  类似于订书机的“吻合器”目前在各类手术中被大量使用,是替代手工缝合的微创手术设备。一直以来,国内的吻合器市场八成以上被强生、泰科等国际医疗器械产销巨头垄断,导致价格高昂。

  2019年4月11日,西山科技微创吻合技术新品发布会在渝州宾馆举行。

  发布会上,西山科技一口气发布了八大类吻合器产品,包括一次性使用腔镜直线切割吻合器、一次性使用肛肠吻合器等,均是临床上使用频率高的吻合器产品。这些产品能满足大多数临床手术需求,对于整体提高外科手术的水平和质量、节约手术时间、降低手术成本,在安全性、便捷性与经济性等方面,皆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几天后的4月17日,西山科技再次推出研发团队历时3年时间研发的国产首款乳腺一次性使用无菌活检针和相关产品,一举打破该类产品多年被进口垄断的局面,实现了同类产品进口替代。

  我国每年需用乳腺活检和旋切系统进行活检或手术治疗的患者约30万例,按照平均每例手术5000元的耗材及设备使用费计算,该类产品的市场销售额每年高达15亿元。

  此次西山科技推出的乳腺一次性使用无菌活检针,采用真空辅助活检(VAB)方式,改善了其他活检方式取材不足的问题,更有利于乳腺病灶良恶性的判断,并获得更多的病理学资料,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准确、更有利的治疗方案。

  “我们希望以良好的品质、合理的价格,助力医疗器械领域国有产品占比的提高,降低手术成本,推动国产品牌早日实现进口替代与覆盖。”郭毅军说。

  布局微创医疗器械产业

  在不断研发新品的基础上,西山科技还有更为远大的目标——布局微创医疗器械产业。

  继4月26日国内首个微创手术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中心在北京揭牌后,在5月中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西山科技再次抛出一则重磅合作消息——与两江新区达成战略合作,在渝打造全国首个微创外科医疗器械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助推实现微创外科医疗器械的国产化和进口替代。

  “基地将主要用于我们自主研发的多个外科医疗器械项目的落地,以及进一步推广应用。”郭毅军透露,项目总投资1.8亿元,拟用地38.8亩,将建设一个体量约5万平方米的产业化基地,从开工建设起3年内投产,5年内达产,项目达产后预计产值达到4亿~6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该项目的落地将助推我国微创外科手术事业发展,提高骨科、脑外科、颅底肿瘤、脊柱、心胸外科、胃肠外科等疾病的救治率,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成本。同时,该项目还将带动精密机械、电子、计算机软件、光学仪器、包装、工业设计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并将推动培养一批技术管理人员、高级设计师和高级技师,发挥人才群聚效应。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西山科技自主研发投产的外科医疗器械产品已达30余种,包括手术动力装置、高清内窥镜系统、超声手术系统、电外科手术系统、吻合器等在内,不仅在国内覆盖全国各个省份3000余家大中型医院用户,同时还出口韩国、印度、土耳其、智利、印尼、孟加拉、泰国、越南、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10余个国家。

  如今的西山科技,已经成长为一家集数字化微创外科手术设备及耗材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通过用自主研发产品代替进口产品,已累计为我国医院节约成本5亿元,每年为患者节约医疗支出15亿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