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静默’不过四个字,但给燕园工作人员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他们要替我们去医院取药送药,每天还要把2000多人的三餐热热乎乎地按时送到门口,如果老人有快递,还得先消毒再配送入户,这些都是巨大的工作量。”
回顾起燕园应对北京新冠疫情扩散时的情况,最令邵阿姨动容的是这群年轻、敬业且富有激情的工作人员。“他们自己也是处于感染期,在人手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还把我们这些老人照顾得非常周到,这种优良作风和奉献精神令人钦佩。”
86岁的郭叔叔患有多种基础病,疫情让他对燕园医养融合的特色服务赞不绝口。“在这里的医院拍CT我们都不用排队,如果是在外面的医院,哪怕能看上医生,拍片子的排队也得等到1周以后,很多进口药物还开不出来,这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很有可能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目前燕园入住居民超过1600户2200人,居民的平均年龄82岁。据泰康之家·燕园社区总经理葛明介绍,静默之后社区员工的感染率为80%以上,但居民感染率不到三分之二,远低于社会面的情况。
这份如此优秀的守护居民安全答卷,泰康之家·燕园社区是如何做到的?
Part.1
前中后台全力保障安全与服务
守一道门,护一园人。作为社区守护居民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泰康之家·燕园安保部自疫情发生以来,就一直冲在最前线。
每天一大早,安保部就要对进入社区的各种物资进行清点和消杀工作,只有经过严格的“六面消杀”、通风静置以及紫外线照射消毒后,这些物品才会安全送达到居民的手上。据介绍,安保部每天差不多要清点、消杀快递包裹及生鲜千余件,压力可想而知。
安保部对物资一一进行清点、消杀
餐饮部在接到“战备状态”后第一时间,连夜制定应急预案,将堂食改为送餐上门的形式。这意味着,社区服务团队需要在一天之内逐门逐户为社区的2000余位居民按时按点送上三餐,并保证餐食的热乎和营养。
尽管面临的考验和压力巨大,但大伙儿的工作仍然非常细致,每天用80余张A4纸手记用餐记录,其中每天的订餐服务就有60多张,配菜需求有10多张,特别对于一些少数民族、身患基础病以及病房内长辈的特殊需求,餐饮部都尽全力满足他们。
餐饮部手记用餐记录
菜品出炉且打包完毕后,每天需要约40人送餐,而送餐工作人员在此期间有被感染的风险。虽然每天晚上核酸报告结果11点左右才能出来,但只有依据核酸结果才能安排次日的送餐人员,确保是阴性员工在服务长辈。因此社区前中后台各个部门的员工,都参与过送餐这项艰巨的任务。
然而送餐到门口仅仅是第一步,后续还有专人观察长辈是否将饭取走。葛明解释称,如果长辈三餐未按时吃饭的现象说明食欲不振,很有可能是感染了阳性。这种情况会迅速通知到负责该位老人的家庭医生和管家,他们会及时电话或者上门询问相关情况,是否需要就医等。
疫情期间,管家部随时响应长辈需求,就诊拿药、物品取送、安抚长辈情绪、给家属反馈长辈情况等等,从不退缩。葛明介绍,正常情况下一个管家小组有十几位成员,一同负责约800名左右的长辈。但当大家都陆续倒下时,最少的时候就剩3个人,但这3个管家也要负担起这一批人的工作。
Part.2
千方百计,阳性患者应收尽收
北京新冠疫情管控有了更宽松的政策后,社会面各类医院的医疗挤兑情况十分严重。根据国家卫健委通报数据显示,从去年12月8日至今年1月12日,全国新冠死亡病例达59938例;其中,65岁及其以上老人占90%左右。
尽管燕园康复医院只服务社区老人,但院长李彦芹也十分担心医疗资源挤兑的情况发生,毕竟住院床位数是有限的,而且大多数高龄老人都患有不同类型的基础疾病,很容易转成重症。因此从一开始,社区就在努力减少感染,分批感染,以及延缓感染。
李彦芹介绍,燕园社区的长辈比社会上大面积感染的时间至少要晚10天,但尽管如此,医院门诊量还是发生了激增。“我们原来平均每天门诊量约90人,但静默管理之后日均门诊量增至200左右,最高峰期更是接诊近370人。”
管家陪伴长辈就诊,帮长辈按着止血棉签
这一波疫情高峰来临之前,燕园康复医院已就相关医疗设备及防护耗材提前做足了储备。对于退烧药等稀缺药品,也利用泰康供应链的优势及时在市场上进行采购,保障园区内长辈的用药需求。同时,医院把空间更有效地利用改造,保证了临时床位的增加。
时间虽然仓促,但康复医院的准备十分全面,最终实现了阳性患者的应收尽收,应治尽治。12月7日至1月11日过程期间,医院共收治超过200位新冠阳性的长辈,其中重症患者不到10%。“我们医院没发生过任何一个老人因为新冠阳性发烧或者其他症状的产生,需要住院却没有床位的情况,老人在CT拍片时等候也不会超过一小时。”李彦芹自豪地介绍。
当就诊速度和死神赛跑时,医养结合的好处,才真的体现。只要居住在医养融合社区,哪怕社会面的医疗资源严重挤兑,社区老人的医疗需求也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与细心的治疗,这为后续的重症的发生做到了第一步的识别。
高龄患者得到悉心治疗与照顾的背后,离不开燕园康复医院医护团队的辛勤付出。医院员工也一波波地倒下,在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很多人带病坚守在一线,当时有两个护士发烧38度还在坚持上夜班,在发热的护士长凌晨4点钟就起床顶岗。等交接班时,大家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Part.3
“1+3”服务包尽显医养结合优势
“一年半之前我住进了燕园,此后的每一天我都能感觉到满满的活力和幸福感。前阵子我也感染了,但社区服务做得很好,不管是医生、护士还是管家,上门服务和往常一样及时且便利,这让我又体会到了归属感和安全感,不愧是我当时就认定的number one养老社区。”
今年76岁高龄的泰康之家·燕园居民邵阿姨对这里的服务赞不绝口。
让邵阿姨在疫情肆虐之时还切实感受到安全感的,是泰康之家特别推出的“1+3”服务包,即1名医护人员+抗病毒药+制氧机+脉氧仪。燕园社区独立区居民都能享受到服务,这也意味着泰康之家将医养融合发挥到了极致。
“1+3”服务包本质上是一个分级健康干预模式,将独立区居民分为“阴性观察期”“阳性期”“阳康恢复期”等几大类别,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级管理,有针对性地采取健康干预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早预警、早治疗、早康复,是“1+3”服务包最大的作用和价值。
具体而言,当长辈还未感染时,以社区家庭医生为代表的医护团队便通过日常随访等形式,上门测量体温、血压、心率、血氧等,对长辈的健康状况进行及时的跟踪监测,如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采取干预措施。
如果当长辈正处在“阳性”时,家庭医生会根据他们的病情发展密切观察,采取上门安装脉氧仪、制氧机或者提供抗病毒药等形式,尽可能为长辈“保健康,防重症”。数据显示,自“1+3”服务包在燕园实施以来,有效控制了燕园居民感染后的重症发生。
社区内也配备有百余台制氧机,如果居民不舒服就让其提前吸氧,这样也减少去挤兑社区的医疗资源,如果是能够居家观察并且吃药吸氧可以控制的,就将其放在去医院这一步之前,而且很多长辈本身也不愿意出门。
“所以我们社区最大的好处,也是跟医院不一样的特色在于,长辈在医院里不能养老,在家又看不了病,但我们燕园医养融合社区实现了健康管理的前置,社区在提供生活照料的同时,家庭医生把健康管起来,而康复医院解决急重症和危症等情况。”葛明介绍。
高龄阳性患者的用药也十分关键。老人只要开始用上抗病毒药,5天之内是一个用药安全及治疗的关键期。老人新冠感染后身体变衰弱,并且抗病毒药与其他药品存在严重的相互影响,需要筛查、整理,老人还会出现不知道怎么用药,甚至服错药的情况。
为此,医务室团队摸索出新的干预方法:由专家制定治疗方案,家庭医生给老人做用药安全筛查,护士上门对长辈指导用药,确保老人正确用药,同时监测体温、血压、心率、血氧等体征指标,避免因为药物作用引起不良事件发生。
这种专家、家庭医生、护士闭环式管理模式最大程度保证了长辈的用药安全。通常情况下,经过5天左右的治疗周期,长辈的病情基本上都能得到有效控制,避免发展成重症,顺利进入恢复期。
后记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泰康之家·燕园社区员工和医院团队的辛勤付出都被长辈及家属们看在眼里,有家属专程送来感谢信说:“在疫情肆虐时期,你们直面病毒,恪尽职守,尽可能地在病毒和养老社区老人之间筑起了生命的屏障。你们也有父母和孩子,也有家人,可是你们顾不上照顾。看到你们所做的一切,我们很感谢,也很感动。”
随着社区的老人身体逐渐恢复后,燕园康复医院也快速开展了新冠阳康以后的康复门诊和中医门诊,包括神经内科、呼吸科等科室的开诊,让长辈可以快速得到体力及精神的恢复。
如今,燕园居民已经挺过了最难熬的时候,长辈们可以相聚堂食边吃饭边聊天,20人以下的活动也已恢复举办。月底,社区也计划恢复大型活动,开放泳池,争取尽快回到疫情前的那个充满着烟火气的燕园。